方華
天氣轉(zhuǎn)寒,在鞋柜里翻尋棉鞋。見柜角里有一布包裹,打開一看,是一雙黑燈芯絨面的棉鞋,猝然的,一流暖意便直達(dá)心窩。
這是一雙手工縫做的棉鞋,厚厚的千層底,絨絨的內(nèi)里,是母親生前為我做的最后一雙鞋。母親走后,不舍得穿,就一直收在鞋柜里。
母親一生不知做過多少雙鞋。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母親總是坐在煤油燈下,不停地縫納鞋底,那“哧哧”的拽動針線的聲音,無數(shù)次地伴我入眠。往往是一覺醒來,母親還在昏黃的燈下做鞋。做好的鞋就掛在床頭的柱子上,大大小小的一串,有棉鞋、單鞋,樣式各異,分別是我、姐姐、父親和爺爺、奶奶的。母親自己的鞋子總是最后才做,有時料子不夠,就用不同顏色的邊角料拼湊。
母親做的鞋,樣子很“俊”,穿在腳上漂亮而舒適,厚厚的鞋底被刷上桐油也特別耐磨。經(jīng)常有村中的嬸娘媳婦向母親索要鞋樣。
后來全家遷到城里,人們腳上穿的,基本是商店里購買的當(dāng)時一種叫“解放鞋”的運(yùn)動鞋。穿手工布鞋的雖然越來越少,但母親每年在冬季來臨前還是要為家中的大人小孩一人做一雙棉鞋。
隨著生活的不斷改善,市場的繁榮,各類運(yùn)動鞋、休閑鞋、皮鞋琳瑯滿目,再加上母親年歲漸大,也就不再做鞋了。只是在我們幾個子女結(jié)婚添子時,母親才重操針線,為孫子們縫制出幾雙栩栩如生的虎頭鞋、狗頭鞋、小豬鞋之類,工藝品般的小鞋穿在孩子們的腳上,那真叫精神。
偶爾也為母親買幾雙鞋,母親不是說顏色艷麗了,就是講樣式不好,其實(shí),我知道母親“找茬”的真實(shí)原因是怕我們花錢。鞋柜的一隅有幾雙嶄新的鞋,那是我們買給母親而母親一直未舍得穿的。沒想到,它們就永遠(yuǎn)留在柜子里,成為我的記憶與懷念。
母親為我做這最后一雙鞋時,已快七十歲了。她見我冬夜伏在電腦前寫稿,經(jīng)常凍得直跺腳,就找了兩件舊棉布衣剪了糊成鞋底布,又花了足足一個星期的時間納鞋底、做鞋面,把鞋里蓄了厚厚的棉花,做成了這雙十分暖和的棉鞋。
知道母親是為我做棉鞋,曾埋怨母親,市場上棉鞋多的很,何必花這功夫?母親說,那五花八門的,哪有自家蓄棉花的暖和。現(xiàn)在想起母親戴著老花眼鏡,一針一線地坐在桌邊為我趕制棉鞋的情景,不禁暖從心起,潸然淚下。
將棉鞋慢慢套上腳,還是那么的合腳、溫暖,心中感覺,這個冬天不會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