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馱著遠行的心,向往或著欲望,讓人生的列車奔跑在一條狹長的隧道,零散的記憶被車窗撕扯成迷離的碎片,然后風馳電掣般地閃向腦后。當光潔的額頭有了水樣的波紋,當衰退的壯心有了蒙塵的滄桑,生命便開始了對原初的尋找,就像尋找一些旅途中遺失的風景,或失散在記憶中的親人。
被風塵黯淡的光影,只有借助一些舊物才能把它擦亮。
回到鄉(xiāng)下,睜開眼睛,復活的記憶便會瘋狂地生長。我又看見了爺爺?shù)睦衔?,在村子邊緣,幾株蒼郁的老柳仍然守住門口,守著這片殘破不堪的院落,連同一段廢棄的時光。
老屋支離破碎,一如搖搖晃晃的燭火,明滅不定。院墻和門樓傾塌在一個綿長的雨季,荒涼撐破了深鎖的院落,凄迷的野草從缺口處探出頭。院中那棵老棗樹還在,春吐鵝黃,還有一院子擾攘的蜂蝶相伴,秋結(jié)丹珠,只有自己在瑟瑟苦雨里兀自垂落。
沿著一條幽微的巷道,在時光的溯流中還原著老屋,還原著爺爺已經(jīng)模糊的音容,撫摸其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盤點著他無法盤定的一生。
就仿佛看見爺爺從田間歸來,斜暉夕照里,落日把老屋涂抹得燦紅,他一身濕漉漉的汗水,臟兮兮的衣服上還掛著鮮綠的草葉,稀疏灰白的頭發(fā),一縷縷地粘住,古銅色的臉上泛著勞作后疲憊的愉悅,腳步綿軟,已不見半點昔日步伐的方正和凌厲。換洗完畢,他就坐在那棵老棗樹下納涼,此時,雞鴨入籠,羊入圍欄,只有一條小花狗在膝下繞來繞去;暮色像一張收攏的網(wǎng),打撈起白日里嘈雜的一切,一片片鑲著金邊的云朵,像一群晚歸的鴿群從天邊飛來;炊煙四起,濃濃的飯香溢滿了農(nóng)家小院。爺爺恬然自足地看著這一切,捻一根紙煙,火苗起處,蒼顏白發(fā)便繚繞在一團青煙里。
奶奶一連數(shù)聲喊人吃飯,都沒有回音,沉默無語的爺爺似乎沉入久遠的懷想,也許那一刻,他記憶的翅膀再次飛臨一九五零年的十月,在朝鮮隆隆炮火的催促下,匆匆奔赴保家衛(wèi)國的疆場。臨別時,在沸沸揚揚的人群里,他極力搜尋著親人的身影,奶奶手里拽著我父親,懷里抱著我姑姑,蒼白的臉上,帶著訣別的悲愴,就像漂在人潮里的三片樹葉,單薄的身影和嘶啞的哭喊,孤獨而無助,隨即被戰(zhàn)爭的風云翻卷進提心吊膽的漩渦。
多年之后,有人提及這酸楚的一幕,奶奶眼里仍泛著淚花。鄰村不斷傳來陣亡的消息,每聽說一次,奶奶的心就跟著塌陷一次,一家三口終日生活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黑暗里。怕見生人,怕他們突然送來爺爺?shù)牧沂孔C,白天也大門緊閉,聽見敲門聲,如聞喪鐘樣的膽顫。
那時,爺爺正沐浴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火里。他的主要任務(wù)是通信,同全軍三千多通信兵一樣,把搞好通信聯(lián)絡(luò)視為第一生命。
有時,他騎著快馬穿行在坑洼不平的山道上,密集的炮火驟然降臨,彈片橫飛,一片火海,他連人帶馬被掀翻在地,當炮聲漸遠,他從深埋的泥土里爬出來,找到自己的馬匹,這才發(fā)現(xiàn)它行將死去,頭貼在地上,通身是汗,四肢在不停地抽搐,只有眼睛還掙扎地睜著,他爬過去,撫摸著馬唇,看著它,直至它眼中的神采在硝煙里流水樣散盡。沒有眼淚,站起來,繼續(xù)趕路。通訊連里,早上出去執(zhí)行任務(wù)的人,有的晚上再也沒有回來。大家明白,都不說,只是在心里為戰(zhàn)友默默地送行。
戰(zhàn)斗一場比一場慘烈,每一寸陣地的爭奪,都是血流成河的代價。陣地上布滿了彈片,密密麻麻,像堿花樣泛著銀霜的寒光,盡管如此,無數(shù)的鋼鐵仍然從天空和敵方傾瀉下來,把我方陣地一尺尺地削減,一寸寸地粉碎。每一次線路的中斷,通信兵則意味著一次生死的歷練,而對于陣地上更多的人來說,則意味著命運的孤懸。爺爺穿行在坑道里,奔赴著自己的使命和運氣。翻滾的氣浪令人窒息,煙塵彌漫中,不斷有人受傷,低微的呻吟和憤怒的呼號雜糅在一起,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裹住一切。有人仍在用殘缺的肢體,讓機槍噴射著憤怒的火焰;有人拖著長長的血跡,蠕動著爬行,是為了在吐出最后一口氣前,用身體連接起一根斷裂的導線。他看到一個個犧牲的戰(zhàn)友,年輕或略帶稚氣的臉上,定格著生命凝固的瞬間,痛苦中透著堅毅,不甘中含著不屈。沒有人退縮,哪怕一個膽怯的人,也會一樣變得勇敢,戰(zhàn)爭激發(fā)了人的血性,還有強烈的愛憎,還有內(nèi)心的無畏和祖國的強大。
爺爺沒有長眠在鴨綠江畔,凱旋歸國時,只是用身體帶回來幾枚彈片。他給我印象最深的照片是一張軍官照:軍官常服佩戴,大沿帽,銅制鍍金帽徽,肩章版面綴尉官星徽,細呢版面領(lǐng)章,帽子、肩章、軍服上皆綴“有棱五星嘉禾肩章扣”。粗眉含笑,英氣逼人,想必那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時候。
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奶奶攜著兩個孩子,還有曾祖母,都一起趕到部隊做了隨軍家屬,后來老家餓死很多人,而他們卻得以幸免。太多的隨軍家屬給部隊造成了沉重負擔,年景稍好后,部隊要求家屬多的軍官轉(zhuǎn)業(yè)。爺爺并不留戀部隊,盡管他對部隊充滿了感恩。爺爺轉(zhuǎn)業(yè)后的第一站是省城,然后從省城到州城再到縣城,每一站,爺爺都工作不到兩年,他總在不停地尋求調(diào)動,直至最后轉(zhuǎn)業(yè)到鄉(xiāng)里的一家鄉(xiāng)辦企業(yè),因為它離著老家最近。由于多年接受軍隊的熏陶,地方上的一些事情看不慣,甚至是格格不入,最終,他成了單位可有可無的人,加之身體不好,干脆請了長假,專心致志地種奶奶的那幾畝薄田。
沒人理解爺爺這樣做的理由,不僅村里人,包括爺爺?shù)淖优业母篙厒?,他們成人后,把爺爺?shù)倪@一舉動說成是家族發(fā)展史上最大的敗筆,它改變了家族成員的命運,把他們從城市發(fā)配到了鄉(xiāng)村。年少時,我深受這種觀點的影響,就仿佛看見,多年之前,爺爺扶老攜少地奔赴在回歸的路上,在人生的顛簸里,在一次次的矚望和期待里,過了一站又一站,直至回到他朝思暮想的鄉(xiāng)村,然后,“咣當”一聲,把我們家族的根基安放在了老屋里。
也許,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人,對人生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爺爺為什么會那樣癡迷于田園牧歌式的平靜生活。爺爺本質(zhì)上就是一個農(nóng)民,他終生皈依并朝拜著土地,對鄉(xiāng)土懷著無限的親近。而我的農(nóng)民父親恰恰相反,這個共和國的同齡人,內(nèi)心始終對政治充滿了狂熱的情感,對城市抱著夢幻般的向往。爺爺、父親,他們奔跑著不同的人生方向,也決定著他們:一個終老鄉(xiāng)村,一個寄居城市。父親與爺爺之間,我與父親之間都有隔膜,可悲的是,這種來自人生航向上的隔膜無法用愛來化解。
爺爺終生勤儉且貧寒。去世的那天晚上,離過年還有幾天,他一邊盤算著過年的花費,一邊抬手拿墻上的算盤,手卻突然凝固在空中,接著人便不行了。奶奶驚呼著:“你別嚇我!你從年輕時就嚇我……”爺爺無語——這是爺爺最后一次嚇唬奶奶。
我趕回老家的時候,靈堂上已經(jīng)供起了爺爺?shù)墓腔?,堂叔從爺爺?shù)墓腔依锩鋈龎K彈片讓我看,最大的紐扣般大小,銹蝕得沒有鋒芒。它們在爺爺?shù)纳眢w里寄生了四十多年,已經(jīng)被骨質(zhì)磨圓了棱角,連同硝煙中的那些片段,都成了爺爺身體的一部分。
眼淚模糊了雙眼,思緒被急速地推向遠處,仿佛又聽見了久遠的炮聲,它們從歷史的深處走來,讓我又看見了爺爺在硝煙里躍動的身影。那個傍晚,在如血的夕陽里,三枚銹跡斑斑的彈片卻熠熠生輝,它們金色的光芒照亮了老屋,把整個院落涂抹得金碧輝煌,有一種涌動的情結(jié),強勁且富有力量,在瞬間植入了這個家族綿延的血脈。
□張貴彬
|點評|
此文重在一個情字。老屋作為一個符號,喚醒了沉睡的記憶。一個家族的根基所在,榮辱成敗,是非功過,老屋,默默地見證了這一切。
作者有較好的寫作功力,尤其是寫爺爺嚇唬奶奶的細節(jié),可謂畫龍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