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某部渡過漢江后圍殲殘敵。(新華社資料照片)
張長增撰寫的回憶錄手稿(局部)
張長增捐贈的部分物品
張長增抗美援朝軍功獎牌
志愿軍軍用水壺
志愿軍軍用皮包
□李浩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這首《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震驚了全世界。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署,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結束,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用一場威震世界的勝利,換來了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如今,時過境遷,硝煙散去70年,當年英姿颯爽的年輕戰(zhàn)士大多已離開人世,健在的也已兩鬢斑白,只有那一件件飽經滄桑的老物件仍在向人們訴說著那曾經的一切,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仍在民間流傳。讓我們通過珍貴檔案再次翻開這段歷史,追憶那場氣吞山河的正義之戰(zhàn),致敬兩位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舍生忘死的德州英雄。
志愿軍裝備簡陋,唯一的制式裝備就是軍服和50式軍用水壺
抗美援朝戰(zhàn)爭初期,新中國百廢待興,志愿軍裝備的火炮與槍械來自24個國家的98家兵工廠,堪稱“萬國造”,僅有的制式裝備就是志愿軍軍服和50式軍用水壺,其中50式軍用水壺是我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制式裝備。1951年,志愿軍的單兵裝備,從下到上依次是:襪子、膠單鞋、棉膠鞋、棉手套、棉氈帽、軍帽、棉襖、棉褲、棉背心、水壺、子彈袋、手榴彈袋、沖鋒槍,干糧袋內為一周的口糧,主食為土豆和炒面、炒黃豆。棉衣反面為白色,反穿有利于雪地隱藏,志愿軍棉衣吸水性強,濕后極不保暖。
一枚軍功章,一篇回憶錄,16次戰(zhàn)役的光輝見證
“我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戰(zhàn)爭!”10年前,一位近80歲的老人手指顫抖著寫下了這句話。這是抗美援朝老兵奮勇抗敵、保家衛(wèi)國決心的最有力證明。如今時光荏苒,回憶錄中的一字一句依然烙印著老人當年的光榮和自豪。這位老人就是張長增。他1932年出生,山東臨清人,1950年奔赴朝鮮戰(zhàn)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5年12月,由于戰(zhàn)爭中把耳朵震聾了,幾經調動,最終被安排到德州汽運公司工作。
張長增的祖父與父親都是軍人,大伯家三個堂兄也都曾上戰(zhàn)場英勇對抗侵略者,那份來自家族的光榮感和使命感,讓張長增從小就有了“軍人夢”。
1950年,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美帝國主義悍然派兵干涉、侵略朝鮮,把戰(zhàn)火燒到了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邊。危急關頭,中共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性決策,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高舉保衛(wèi)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zhàn)場,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那一年,18歲的張長增在邯鄲上軍校,他與戰(zhàn)友紛紛報名,用實際行動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
來到朝鮮戰(zhàn)場后,張長增被分到炮兵三十三師擔任觀測員,主要任務是用望遠鏡觀測地形、測定目標,收集敵方飛機信息及時上報指揮部,為炮兵提供正確的攻擊指引,由于我軍裝備較弱,炮彈有限,每一次攻擊都要做到高精準度,所以觀測員擔任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炮兵的“眼睛”。戰(zhàn)爭期間,戰(zhàn)士們每天面對著天空中數不清的敵機和震耳欲聾的槍炮聲,隨時都有戰(zhàn)友在身邊倒下,張長增與戰(zhàn)友雖心有畏懼但信念堅定,用血肉之軀抵擋了美軍一次次的猛烈攻擊。
戰(zhàn)場上危機四伏、險象迭生,志愿軍戰(zhàn)士時刻面臨著生死考驗。由于朝鮮山高林密,為高效防御阻擊敵人進攻,我軍很多防御陣地大多設置在山丘上,但也給運送補給的士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一次戰(zhàn)斗過程中,張長增奉命前往另一個山頭運送汽油,在炮火連天的環(huán)境下,耳邊轟鳴聲四起,周圍塵土飛揚,身邊都是戰(zhàn)友的遺體,張長增沒有害怕,毅然決然孤身前往,在槍林彈雨中匍匐前進,憑借頑強的意志和不怕犧牲、血戰(zhàn)到底的決心,最終順利完成了任務,這次經歷讓張長增終生難忘。
抗美援朝期間,張長增歷任班長、排長,前后共參與16次戰(zhàn)役,每次戰(zhàn)斗結束后,他的家鄉(xiāng)都會收到喜報,家屬也被評為擁軍模范。他曾經佩戴過的肩章、領章、胸章、帽徽見證著那段艱苦的歲月,被授予的獎章、紀念章承載著熱血沸騰的烽火人生,參軍履歷檔案、立功證明、老相片、回憶錄等也都記錄著他一生的榮光。
1955年,受組織安排,張長增被分配到臨清航運局,后來到德州汽運公司工作。他時常教育妻子、兒女,要牢記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yè)付出的鮮血和生命,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為國家的發(fā)展建設多作貢獻。在捐贈現場,張長增的女兒張俊雙說:“父親跟我們說過無數次,要感恩黨組織、恪盡職守、奉獻社會。這些老物件是他一生的榮耀也是國家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我希望它們能被妥善保存,讓紅色革命精神永久地傳承下去?!?/p>
一個水壺,一個書包,一段難忘的友誼
鞠廣富,1936年7月生,夏津縣雙廟鎮(zhèn)中鴨村人。1953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同年隨部隊從山東出發(fā)到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7年退役。
參軍那天,鞠廣富與戰(zhàn)友從鄭保屯出發(fā)去了禹城,換上新軍裝,開始了2個月的新兵訓練,當時他是新兵連連長的通訊員。在緊張的訓練過程中,部隊突然接到了向北開拔的命令,17歲的鞠廣富滿懷報國之志,立刻收拾行裝隨軍出發(fā),行軍隊伍乘了五六天火車,從德州一直到熱河省朝陽縣(今遼寧省朝陽市),在經過戰(zhàn)備常識、實彈沖刺、防空作戰(zhàn)、戰(zhàn)場救護等戰(zhàn)地集訓后,鞠廣富被編入第33師558炮兵團。
1953年5月,抗美援朝夏季反擊戰(zhàn)打響,部隊奉命入朝參戰(zhàn)。鞠廣富和戰(zhàn)士們從朝陽一路到達安東,下了火車就鉆進了防空洞,部隊領導為他們做了思想動員,講述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性、迫切性,并對即將入朝作戰(zhàn)的戰(zhàn)士們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希望。他印象最深的是行軍紀律,為了避免目標暴露而遭到美軍轟炸,所有戰(zhàn)士在入朝前要將鏡子、手表、水瓶等反光物品一律上繳封存或自作處理。當晚,列車開上了鴨綠江橋,車窗外的朝鮮戰(zhàn)場炮火轟鳴、硝煙四起,敵人的炸彈在鴨綠江中炸起沖天水柱,白天美軍敵機不斷偵查、掃射、轟炸,子彈和大炮隨時可能從天而降,部隊只能在山洞隱蔽待命,夜晚啟程,靠戰(zhàn)士們兩條腿步行前往,在行軍了三個夜晚后,鞠廣富終于到達了558團守駐地,在那里收到了部分物資,其中就包括伴隨他一生的軍用水壺。
進入駐地后,鞠廣富被安排在首長住宿的洞外執(zhí)勤站崗,戰(zhàn)場的黑夜十分漫長,炮火聲持續(xù)整夜,敵方陣地強烈的探照燈在天空中掃來掃去。鞠廣富第一次夜間執(zhí)勤,獨自一人站在荒山野嶺,寒冷的天氣與心中的恐懼讓他直打哆嗦,老排長擔心新兵,要代替他執(zhí)勤站崗,鞠廣富也沒有獨自離開,兩人站了好長時間才回去休息,從此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后來排長把自己隨身攜帶的皮包送給了鞠廣富,直到1955年4月部隊撤離,他將這只皮包帶回祖國并視為珍寶,小心翼翼地保存了近70年?!案赣H對這個書包很是珍惜,輕易不拿出來,到現在也保存得很好?!本蠌V富的兒子鞠慶榮自豪地說道。
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高舉正義旗幟,舍生忘死、浴血奮戰(zhàn),歷經兩年零9個月,把敵人從鴨綠江打回了“三八線”,徹底打破了美國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書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樹立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如今中國風華正茂、盛世所愿,志愿軍戰(zhàn)士們用熱血和生命鍛造出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依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強敵,勇敢面對各種挑戰(zhàn),向著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