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寶江 李世英
明代弘治年間,在今德州市陵城區(qū)糜鎮(zhèn)東街,人們修建了一座生祠(為活人設立的祠堂),人稱“李侯祠”,用來紀念離任的德平縣知縣李恕。清代康熙《德平縣文獻匯略》這樣記載:“李侯祠在縣城西二十里糜鎮(zhèn)東街。為明弘治中知縣李恕立。今圮?!彼木唧w位置在糜鎮(zhèn)東街“泰山娘娘廟”的東北方約80米處。
李?。?458—1513),字道夫,又字行齋,號松軒,陜西省富平縣人。明朝弘治丙辰科進士,次年(1497年)十月授山東濟南府德平縣令,時年39歲?!兜缕娇h志·官師》載:“李恕,字行齋,陜西富平進士,十年任,折獄明決,人不敢欺,積榖備荒,全活甚眾,累遷四川按察司僉事,祀名宦?!绷硗庠撝具€零散記有李恕的許多事跡。
李恕到德平縣時,正逢弘治帝下詔“禁勢家侵奪民利”,他隨即奉旨將藩王吞并的土地歸還于民,使庶民耕有其田。他又嚴懲了橫行鄉(xiāng)里為非作歹的惡霸藍氏,邑人無不拍手稱快。他判案公正決斷,執(zhí)法嚴明,歹人不敢作奸犯科,地方秩序很快安寧穩(wěn)定下來。
他在任期間,主持擴建德平縣城,構筑的城墻高約6米,寬約3.3米,周長1.5公里,使城區(qū)面貌煥然一新。同時還修文廟建學館,讓學子們讀有其所,促使當?shù)乜婆e人才不斷涌現(xiàn)。
他積極倡導民眾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桑,廣積糧草,以備災荒。弘治十一年八月,德平縣遭遇天災水患,“城壕水潮溢,經(jīng)旬乃止”,幸虧之前有“積粟萬石”,使轄區(qū)的災民們全部得以活命。
弘治十五年,李恕告別德平縣,擢升成都府同知,正德二年升任四川按察司僉事(正五品),正德五年冬,累戰(zhàn)功升貴州布政司左參議(從四品),政績斐然。
糜鎮(zhèn)街是德平縣域內的文化重地,也是有名的大集鎮(zhèn)。李恕離任德平縣不久,人們?yōu)楦袘堰@位造福當?shù)氐母改腹?,按照傳統(tǒng)風俗,在此修建了“李侯祠”。據(jù)明萬歷《富平縣志》上說,李恕“為人魁梧,美須髯,有雄略而內忠篤?!崩詈铎糁械乃芟翊蟾啪褪沁@個樣子。
正德年間,本縣儒學教諭邱茂英(后升為淳安知縣)還受百姓們的邀請,作了《明四川按察使司僉事原任德平縣知縣行齋李公德政碑記》,近六百字,贊美李恕的賢德。
到了一百多年后的清代,李侯祠已經(jīng)衰敗,清朝末年就只剩下一座偌大的土丘和人們的口碑了。
最近,糜鎮(zhèn)東街已經(jīng)整體拆遷,原地建起了“陸鄉(xiāng)文化公園”,公園的大門前就是泰山娘娘廟的遺址,站在這里,老人們仍能指出當年李侯祠的地點,稱其為“官廟”。雖然時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但是,那些像李恕一樣貼近百姓、為人民建功立業(yè)的人仍是值得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