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覺寺佛塔位于現(xiàn)在的陵縣糜鎮(zhèn),是我們德州境內歷史較早、規(guī)格和形制最高的古塔。
□齊寶江 李世英
“糜鎮(zhèn)古塔”史有名
“廣覺寺”按古音也稱“廣教寺”,《德平縣前志》記載:“廣教寺在糜鎮(zhèn),中有古塔”,“高十丈,唐貞觀十三年(639)卾公尉遲敬德監(jiān)修。 ”
明朝時德平縣將古塔列入“平昌八景”之中,先后題名為“古塔昏鴉”和“糜鎮(zhèn)古塔”,留下了不少詩篇??滴跄觊g,從廣覺寺佛塔又取一景叫做 “浮圖掛月”,選進“平昌十景”中。
廣覺寺由尉遲恭監(jiān)修,也足見其規(guī)格之高。尉遲恭是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封鄂國公。傳說他面如黑炭,和秦瓊并列為門神。
別具風采的古塔
廣覺寺建造于唐初,該寺坐北朝南,以佛塔為中心布局,塔后是佛殿,不同于多數(shù)以殿為主而塔在中軸線旁的寺廟。人們必須從塔的南門進入,先行朝拜后再出北邊的塔門,才能到大佛殿。這種設計保留了古印度早期佛寺的建筑風格,在我國是少見的。
隋唐間的磚石塔大多是實心體,不能登臨遠眺,而該塔由特制青磚砌成,屬內部空筒外部密檐式,內設木樓板。它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我國傳統(tǒng)的亭閣建筑巧妙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
該寺塔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約10米,13層,高53米。第一層塔室最高,猶如基座,四面拱券門,隔以券窗,從下往上,每層窗口相錯。二層以上塔身逐漸內縮,塔檐也隨之收分,呈椎體狀。
塔被認為可填補風水上的空缺,凡是文運不通之地,常在城鎮(zhèn)西南立一“文筆塔”,須高過周圍的山??梢?,廣覺寺佛塔立于糜鎮(zhèn)十字街西南,高度倍于基山(在東北方向6里、高五丈),也在情理之中。據(jù)說建塔還具有 “以文壓武”之意,糜鎮(zhèn)是先秦以來的軍事重地,此塔成了人們崇尚和平的象征。
“一塔匝三縣”之說
糜鎮(zhèn)的歷史是傳承有序的。此地秦漢時叫“麋鹿鎮(zhèn)”,史料記載,后漢、西晉的西平昌縣城就在今糜鎮(zhèn),隋朝開皇十六年(596)文帝在這里復置般縣城。唐代建廣覺寺時,此處還沿用著前朝的般縣治所。這樣,在有著漢、晉和隋唐間古城文化底蘊的糜鎮(zhèn),結出了一顆豐碩之果——廣覺寺。
古來糜鎮(zhèn)有“一塔匝三縣”之說。當初,從般城向東約十里為平昌縣境,向西北15里是隋朝復置的新縣城(今辛安街村),廣覺寺佛塔成了映入三縣人眼中的文明圣地。古人在《登廣教寺浮圖》詩中描述道:“一磴一回盻,摩挲碧琉璃?!绷鹆呤撬未鷷r才開始興起的,大約在這一時期人們也給唐古塔進行了裝修,為佛教圣地增添了璀璨奪目的光芒。據(jù)廣覺寺出土的 《舍利靈塔建塔碑記》,北宋熙寧九年(1077),僧眾們又在“廣教院造舍利靈塔”,于是又一座佛塔誕生了。不過,這座宋代塔的規(guī)模要小得多,也比唐古塔早消失了許多年。
神秘“藻井”和地宮
按照唐代佛塔的內部構造模式,一般從上往下由塔剎、塔身、塔基和地平面下的地宮四部分組成。然而,廣覺寺唐古塔究竟有無地宮呢?
據(jù)老人們說,該塔底層中心是一口井,前人的詩中也寫道:“蛟龍窟中藏,震動青青谿?!边@神秘的井究竟藏有什么秘密?法門寺的地宮正廳頂部中心有一藻井,據(jù)《風俗通》上說,在殿堂最高處作井口形及藻類的裝飾,叫“藻井”,借以壓伏火魔,是古代防火災的吉祥物。不過,現(xiàn)在法門寺逢重大佛事活動時,可用升降機把供奉在地宮的佛舍利通過藻井開啟裝置,升至一層以供瞻禮。據(jù)此推理,廣覺寺佛塔中的井,很可能與地下 “宮殿”藻井的位置吻合。這神秘的“藻井”是一個可以打開的獨立設置,只是因故脫落掉了,從上面的塔層看去極似一眼水井通向下面,里邊已經(jīng)有地下水侵入。井窟下,應該就是寺塔地宮的所在。地宮是佛塔最重要的地方,埋藏著佛骨舍利和佛經(jīng)、佛像以及與佛教有關的物品。如果廣覺寺佛塔的地宮確實存在,那么,這一文化寶藏的重啟將會震驚世人!
輝煌的古塔矗立了1300年,在抗戰(zhàn)時倒塌,現(xiàn)已被繪入《糜鎮(zhèn)名勝古跡》的畫卷。當人們打開史籍檢索相關記錄后發(fā)現(xiàn),廣覺寺佛塔堪稱德州的第一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