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云古來濱臨渤海、地勢低洼,古傳禹疏九河有其四,可見其河流眾多,黃河數(shù)次改道也皆由慶云匯流入海。除了鬲津、胡蘇、鉤盤、馬頰這四條著名的古河之外,還有一條古河道,對慶云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影響深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無棣水,又名無棣河或無棣溝。
無棣溝位于現(xiàn)在的慶云縣城北約15公里處,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無棣溝自南皮由鹽山孟家店至慶云黑牛王店北,東至鹽山崔家口,與鬲津河會,經(jīng)海豐境而匯于海。無棣溝雖然叫溝,但實質上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流。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圍繞著無棣溝更是發(fā)生過兩件重大的歷史事件。第一件事是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2年),山戎侵擾燕國,燕王向霸主齊桓公求救?;腹H率大軍平定山戎,并滅掉孤竹國,得地500余里,盡贈予燕君,令燕王大為感動。齊桓公班師時,燕王率眾相送,一路依依不舍,不知不覺間送入齊界,去燕界50余里的無棣河北岸?;腹f:“自古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無理于燕君?!彪S即以無棣溝為界,割河北之地于燕國,以為謝過之意。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齊燕話別”。自此之后,無棣便有了“齊北燕南”之稱。
第二件事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迷戀長生不老之術,欽命方士徐福駕船東渡尋求仙丹。當年的徐福帶著數(shù)千名童男童女,便是由今天的河北鹽山千童鎮(zhèn)集結,由無棣溝乘船轉道鬲津河出海,為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當時的中國文化被徐福和隨行的童男童女以及擺工帶到日本賀佐平原,有力地促進了當時日本文明的進步,也促進了古代中國和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等世界各國的海上交流與貿易往來。由此可見,無棣溝和鬲津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起點,重要的海上貿易交通要道,在歷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到了隋末唐初,由于黃河數(shù)次改道淤積,往昔水寬流急的無棣溝河水道淤塞,商船無法通航。唐貞觀時期,滄州刺史薛大鼎呈請圣召重新疏浚無棣溝,辟水路碼頭,以通漁鹽之利,使這條千年古河又重新煥發(fā)了生機與活力,成為唐以后中國北方重要的通海行商河道。當時的百姓歡快歌曰:新溝開,舟楫利,屬滄海,魚鹽至,昔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被。刺史薛大鼎也因此深受慶云人民擁護與愛戴,世代為其塑像并供奉于慶云名宦祠內。
到了明朝中期,無棣溝再次因河道淤積無法通航。明嘉靖時,慶云人張問之擔任工部尚書郎,心系家鄉(xiāng)父老的他上書工部和朝廷,想要沿襲唐初薛大鼎之法,再次疏浚無棣溝,通海以興漕運。但不久,張問之被外放任湖廣參議,這一設想由此被無限期擱置。無棣溝也就逐漸變成了旱時蓄水、雨季排澇的普通內河溝渠。
新中國成立后,無棣溝一直是慶云縣境內的一個獨立排水系統(tǒng),漳衛(wèi)新河以北劉范、玉皇崔等公社的瀝水,主要通過無棣溝排入宣惠河,通排農田面積約4600多公頃。1964年,冀魯兩省以漳衛(wèi)新河為界調整行政區(qū)劃,無棣溝由此劃歸河北省鹽山縣所轄。
時至今日,無棣溝雖然早已不復往昔的浩瀚與恢弘,但齊桓公割地于燕的寬仁之義,徐福東渡“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動人傳說,以及薛公大鼎興海運、通魚鹽、福百姓的勤政事跡,卻一直在當?shù)乩习傩罩袕V為傳頌,并成為了慶云5000年厚重歷史地情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
通訊員崔奎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