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西外環(huán)小剛五金 張慶剛
??? 位于山東西北部的寧津縣,雜技、桌椅、蟋蟀全國聞名,飲食文化也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地方名吃、風味小吃眾多,被譽為“中華美味小吃城”。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到保店,是寧津縣的三大名吃。此外寧津縣的傳統(tǒng)名吃還有:柴胡店燒肉,沈氏扒雞,潘家窩頭,相衙鎮(zhèn)杠子驢肉火燒……?!澳系?,北大,東柴,西衙”是寧津的四大名鎮(zhèn),其中西衙就是城西10公里的相衙鎮(zhèn),也是我的家鄉(xiāng)。小鎮(zhèn)不大卻也有三大名吃:相衙鎮(zhèn)糕點,馬頭張驢肉和杠子火燒。
??? 相衙鎮(zhèn)糕點以油面考究、香而不膩、甜香可口、酥脆美觀而著名。糕點有:蜜三刀,金絲糕,蜂糕,核桃酥,甜果子等,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獨特外觀,每一種都有與眾不同的口感風味,就像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體貌性格一樣。每種取出三兩塊,放在草紙之中,呈金字塔型擺放,將四角向塔尖疊起,中央壓“豐收糕點”的大紅標簽,用紙繩十字捆好,一包古樸典雅的糕點就呈現(xiàn)于眾人面前。從中間拎起觀之,只見方底、梯面、四角、就像古代微型金字塔。來小鎮(zhèn)的客人都會買上三五包回去與親友分享,那相衙鎮(zhèn)糕點獨有的香、甜、酥、脆不知征服了多少南來北往的商客們。
??? 如果將相衙鎮(zhèn)名吃比作一桌宴席的話,糕點雖美但只能算作壓桌碟,而拿手大菜就是馬頭張驢肉了。
??? 據(jù)傳聞名全國的保店驢肉也源自馬頭張。早在明朝末年,張氏馬頭張驢肉就已出現(xiàn),后經(jīng)幾代人的傳承創(chuàng)新,在清代研制出的五香驢肉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保店鎮(zhèn)有李氏兄弟三人,在馬頭張驢肉坊當伙計,耳聞目染學會五香驢肉的制作方法,隨后兄弟三人回保店開店營業(yè)。由于保店地處寧津至吳橋兩縣交通要道上,過往商客眾多,遂將保店驢肉的名號傳遍華夏。馬頭張只是一個村子,交通閉塞,多年以來其名號一直在縣鄉(xiāng)聞名,外界少有聽聞。直到最近幾年,由于各地驢肉坊為利益驅(qū)使,宰殺騾馬,甚至豬牛,以次充好名聲驟減退出市場。而馬頭張驢肉幾百年來以不宰騾馬,不宰死病驢的祖訓而聲名驟起,眾多的客人親自開車上門品嘗訂購,為的就是一個“鮮”字,一個“純”字。我也曾親自去馬頭張驢肉坊吃一口剛剛出鍋的驢肉,其幸福感不言而喻?!皺烟液贸?,樹難栽”櫻桃如此,事皆如此。馬頭張驢肉也不例外,其制作過程復(fù)雜精細。先將健康的德州本地驢放血,去皮,去臟,除骨,切成大段用清水堿面食醋等搓洗干凈,分三層放入底部墊有驢骨的大鐵鍋內(nèi)加水煮沸。撇去浮沫湯水,再加清水,適量桂皮,肉蔻,香葉,大小茴香,姜塊等十幾種調(diào)料、藥材,最后放入陳年老湯。煮驢肉也是一種技術(shù)與耐心的考驗,一煮就是一整天,火不能滅也不能過旺,中間還要間歇翻鍋使之均勻入味。煮驢肉對燃料也有要求,煤炭與燃氣是斷然不能用的,只能用火頭,最好是果樹木,據(jù)說用果樹木煮出的驢肉最香最有滋味。出鍋后的驢肉并不能馬上賣,還要在老湯中浸泡至少一天的時間,使之進一步入味。這樣做出的驢肉色澤鮮亮、肉質(zhì)細嫩、瘦而不柴、爛而不散、香味濃郁,堪稱肉中極品。古代就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之說,可見驢肉在古代飲食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驢肉不但味美還可養(yǎng)顏保健,科學表明,驢肉還有舒筋活絡(luò),打通穴脈,補血美容等神奇功效。對此我深信不疑,否則用驢皮熬出的阿膠有怎么會那樣神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