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浙西衙州常山縣天馬街道一個叫作五聯(lián)村的地方長大。 每天上學要從廣闊的田野間穿過,聞著稻花和油菜花的芳香,農(nóng)忙時和父母一樣挽起褲腳下田,一個暑假下來整個人曬得黝黑。 當我因為插秧、割稻而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之時,父母的告誡就在耳邊響起:“你看,如果不好好讀書,就只有一輩子種田。”
好啊,那就咬牙,努力讀書?! ?br> 16歲,我終于離開村莊,考上了省城的學校,后來又留在了城市工作,從此不用當農(nóng)民?! ?br> 后來,每一次回到村莊,我都發(fā)現(xiàn)村莊在變得陌生?! ∥覀円郧白x書,看到古詩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牧童遙指杏花村”“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覺得這是中國的農(nóng)村,江南的農(nóng)村?! ‖F(xiàn)在,這樣的情景沒有了。
村民們離開祖輩居住的土地,轉向 陌生的城市和工廠謀生。土地似乎一夜之間被他們拋棄。我的父親當了一輩子農(nóng)民,但 從來沒有為自己是個農(nóng)民而感到驕傲過。他和別人一樣揮汗如雨,他能種出很好吃的水 稻與青菜,但是他從來沒有為此而自豪?! ?br> 但是,我們的村莊真的就應該被遺 忘嗎?鄉(xiāng)村不只是用來懷念的,需要大家一起去建設。鄉(xiāng)民們的每一滴汗水,理應配得 上那份驕傲。
從2014年開始,我發(fā)起了“父親的 水稻田”活動,重新回到鄉(xiāng)下老家,與父親一起種水稻田。同時,我也用文字和圖片來 記錄水稻的耕作與生長,記錄一個村莊的變化?! ?br> 因為下田,我和父親之間的共同話 題多了起來,我開始慢慢懂得父親。周 父親高中畢業(yè),有點文化,當過幾 十年農(nóng)村電工。他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土地。他和華我母親一起,在土地上艱辛勞作,先后 把三個子女送進學校,送進了城市。誠
十多年前,我就希望父母跟著我們 一起到城市生活。我覺得土地沒有那么重要,如果父母為了生活過得更好,完全可以和 我們一樣離開土地,進入城市。但他們不習慣,也不愿意。我也不理解,為此我們還發(fā) 生過爭論——在我看來,家里那點田地,扔了不足惜,父親卻看得比什么都重?! ?br> 而當我重新回到稻田,重新灑下汗 水勞作,重新耕耘與收獲的時候,我與土地之間那種斷裂的聯(lián)系終于又重新建立起來了?! ?br> 一同建立起來的,還有我對父親的 理解。同時,我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在慢慢地發(fā)生改變。我不再認為城市是更好的 生活地點,我也不再認為從事其他任何職業(yè)比當農(nóng)民更值得驕傲?! ?br> 因為“父親的水稻田”這個“鄉(xiāng)村 實驗項目”,許許多多的城市人來到我們家的水稻田。春天,大家挽起褲腳下田,一起 插秧;秋天,大家扛出沉重的打稻機,一起用鐮刀割稻?! ?br> 這些活兒不要說孩子們,就是很多成年人都沒有體驗過。只有直接接觸土地,才會深刻感受到勞作的辛苦、糧食的得之不易?! ?br> 種田似乎是一項“笨拙”的勞動。其實很多手工活計也都是如此,都是“笨拙”的勞動。一個繡娘可能要花兩三年才能繡完一件作品;一個篾匠終其一生也做不了多少竹籃;一個農(nóng)民,一輩子又能插多少秧呢?
這些勞動者,似乎趕不上這個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但,這恰恰是我來做“父親的水稻田”這件事的初衷所在。從春到秋,我想記錄下水稻耕種的過程,我想體會父輩在勞作中的艱辛與汗水。我想把這樣的勞作與耕種,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以及城市里的人們?! ?br> 如果沒有年輕人愿意繼承父輩的種田手藝,那么再過十幾年,當年老的農(nóng)民們也不得不離開土地的時候,我們的水稻田也許將會荒蕪,長滿野草——這不會是我們想要的。時代終究會朝前發(fā)展,但勞作的意義永恒?! ?br> 當我蹲在稻田中間,注視一株水稻的花時;當我趴在野草中,觀察一只纖弱的豆娘起起落落時;當我在稻禾中間汗落如雨,或當我品嘗著自己勞作所獲的大米時——我發(fā)現(xiàn),生活本來如此簡單而美好?!踔苋A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