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wǎng)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侯進攝影高家輝)
明清兩代,一批批進京趕考的讀書人,給德州城打下了“文脈”的底子,漕糧北運、皇帝南巡、文人游歷、商賈云集,為德州城留下諸多“文脈”的印記。這其中,運河號子就是最經(jīng)典的印記之一。
1934年,馮良才出生在運河邊。橋口,那是當(dāng)時德州最繁華的碼頭?!白≡谶\河邊,七八歲我就在運河里摸蝦抓魚了。”如今,馮良才已是85歲高齡,每次回想起彼時德州運河的忙碌景象,仍如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14歲起,馮良才開始在橋口碼頭做裝卸工。那時,碼頭沿街店鋪鱗次櫛比,游客如織,纖夫的號子聲、裝卸的碰撞聲與小販的叫賣聲交相輝映。吃午飯的時候,停泊的船只炊煙裊裊,來往的人群川流不息,成為德州碼頭奇景。
因船只數(shù)量多,橋口碼頭所需的船工數(shù)量龐大,村里的年輕人便尋得了掙錢的機會。生意來了,號工一叫,農(nóng)閑的小伙子們就都聚集到了碼頭上。
行船之時,船的一切動作都聽號子指揮。為了調(diào)動大家的情緒,取得最大拉力效果,船工號子便成為最好的口令。運河船工號子一般是一個人領(lǐng)唱,其他人應(yīng)和。領(lǐng)唱者要根據(jù)船行的狀態(tài)、位置、環(huán)境,唱出不同的號子。拉帷、打蓬、絞關(guān)、起航、起錨、搖櫓、撐篙、出艙,每當(dāng)需要船工們集體協(xié)作,號子聲便響徹云霄。載重的木帆船緩緩前行,纖夫們此起彼伏的號子聲波瀾壯闊,如歌如畫。
到了飯點,每位船工都能吃到窩頭、咸菜、稀飯,不是山珍海味,卻足以果腹?!澳嫠?,20個人能拉100噸貨。100噸,那是10萬公斤??!”馮良才說,以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力,陸地上三匹騾子只能拉500公斤貨物,可以說漕運、纖夫,撐起了德州經(jīng)濟的半壁江山。
到了地方,結(jié)了工錢,船工們卷上鋪蓋卷,回到家鄉(xiāng),等待新的工作。而貨船上將有新一批纖夫,拉著滿艙的貨物繼續(xù)前行,如此,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
科技不斷發(fā)展,現(xiàn)如今,德州的運河早已告別了漕運,運河號子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對孩子們來說,運河二字更像一個地標(biāo),一個景區(qū),亦或一段塵封的歷史。“運河是祖上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利用好?!弊鳛檫@段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馮良才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回到運河邊看一看。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記錄、保護、傳承,讓運河號子一直“響”下去?!按筮\河舳艫千里,漕運拉動德州繁盛500年,形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文脈,它是德州城的精氣神兒。”市政協(xié)文史委副主任王德勝說,挖掘整理運河號子,就是重新凝塑城市的生命記憶,這是一件善事,也是刻不容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