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愛珍
10月17日至21日,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博覽會在濟南舉行,如同一場穿越千年的邀約,古老的非遺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大放異彩,美得讓人心動,潮得讓人驚喜。非遺之美,究竟美在何處?何以在時代的洪流中破浪出圈?又如何讓這份美長久地綻放?透過博覽會,我們一起探尋非遺背后的“中式美學”,感受那份歷久彌新的魅力。
非遺之美,美在匠心獨運。博覽會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書,每一項非遺都是一篇絢麗的篇章。濰坊風箏的輕盈飄逸,德州扒雞的香飄四溢,淄博琉璃的晶瑩剔透……這些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匠人精神的傳承??梢姡沁z美在生態(tài)更生動,美在匠心更創(chuàng)新,每一道工序,每一次雕琢,都蘊含著匠人對美的極致追求和對傳統(tǒng)的深深敬意。正如景泰藍制作技藝,通過裸眼3D技術重現(xiàn),那份繁復中的精致,讓人不禁感嘆:非遺之美,是時間與耐心的結晶,是匠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科技加持,創(chuàng)新傳承,為非遺插上出圈的“雙翼”。如果說非遺是歷史的低語,那么科技就是讓這低語響徹云霄的擴音器。在博覽會上,VR、AR、AI等先進技術讓非遺煥發(fā)新生。戴上AR眼鏡,仿佛穿越回馬街書會的現(xiàn)場,曲藝聲聲,熱鬧非凡;通過VR技術,故宮的宏偉壯麗近在眼前,讓人身臨其境。“非遺+科技”的融合,讓傳統(tǒng)之美在新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傳二代”的堅守與突破,讓非遺“潮”起來。在非遺傳承的隊伍中,有這樣一群年輕人,被稱為“傳二代”。他們既尊重傳統(tǒng),又勇于創(chuàng)新,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非遺煥發(fā)青春。徐州香包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孫歌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將傳統(tǒng)香包與現(xiàn)代設計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鑰匙扣、手鏈等時尚單品,甚至跨界合作,將非遺之美帶入游戲世界。這樣的創(chuàng)新,不僅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也讓非遺在潮流中找到了新的生長點。非遺博覽會上的“趕個新國潮”青年創(chuàng)意市集,更是為這些年輕的傳承人和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提供了展示的舞臺,讓非遺之美在新時代的舞臺上更加耀眼。
融入生活,活化傳承,讓非遺之美更長久。非遺不是塵封的古董,而是鮮活的文化基因。當非遺融入現(xiàn)代生活,便擁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在德州,非遺工坊遍地開花,不僅保護了傳承技藝,還帶動了鄉(xiā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讓群眾在享受文化的同時增加了收入。在濟南,187所學校參與“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非遺的魅力,成為非遺的小小傳播者和守護者。這些生動的實踐告訴我們,非遺之美要長久,關鍵在于讓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觸摸到那份文化的溫度。
非遺之美,潮涌不息。它正以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每一個熱愛它的人,共同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傳奇。讓我們攜手,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讓非遺之美不僅美在當下,更美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