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夏至,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稱為 “夏至節(jié)”。夏至應節(jié)食俗有“冬至餛飩(餃子)夏至面”之說。
??? 《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夏至節(jié)是古代很重視的節(jié)日,正值夏收之際,皇家不僅要舉行“祭地”儀式,還要“當早黍于農歷五月登場時,天子要在夏至時舉行嘗黍儀”(《呂氏春秋》)。 《詩經》中也有“年豐多黍”的詩句,大家一起嘗食角黍被認為是一種歡慶年豐的標志。民間的百姓們在這一天也分別用自己的食俗方式過節(jié)慶祝豐收。有的地方還將新麥做成餅、餃、面、饃等,有過節(jié)嘗新的意思。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著豐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夏至節(jié)日食俗。在我居住的南方城市,此時令習慣吃三鮮: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鮮為海絲、鮒魚和咸鴨蛋。而在北方老家山東,這天興吃面條,大部分地區(qū)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也有的地方吃熱面條,俗稱湯面),既可以嘗新慶豐收,又可以討一個長長久久的吉利,此俗延續(xù)至今。所以民間普遍流傳著“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意思是說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后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一天短一線”。其實,吃夏至面是整個漢族的風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 清·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過水的“冷淘面”,就是我們現在流行的涼面。宋代詩人王禹偁《甘菊冷淘》詩中有“俸面新且細,溲牢如玉墩。隨刀落銀鏤,煮投寒泉盆,雜此青青色,芳香敵蘭蓀”之句,可見宋朝吃涼面就很講究,不僅刀功細密均勻,且那面用甘菊汁和制而成,可算是色香味涼俱佳。涼面消暑食品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唐代,這在杜甫《槐葉冷淘》詩中能取得求證:“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據《大唐六典》記載:“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其制法大致為:采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面粉,做成細面條,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鮮碧,然后撈起,以熟油澆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時再加佐料調味,其色青翠誘目,其味香氣撲鼻,其食涼爽可口,是最早的涼面消暑佳食。明代美食家徐文長詩曰:“柳色未黃寒食過,槐芽初綠冷淘香。 ”至明代,仍稱此為冷淘,且詩人迫不及待的槐芽剛發(fā),就吃上冷淘面了。
??? 冷淘發(fā)展至今,已是各種花色數不勝數的涼面消暑佳食。最著名的有北京的芝麻醬涼面,四川的雞絲涼面,山西的雁北冷莜面,吉林的延吉冷面,廣東的雞蛋涼面,還有素拌涼面、翡翠涼面、酸辣涼面、冬菇涼面、三絲涼面、蔥油涼面等等。但在我的記憶里,還是家鄉(xiāng)的“六碰頭涼面”最好吃了。在老家,每年不僅夏至人們都有吃涼面的習慣,整個夏天幾乎隔三差五就吃一頓涼面,哪怕是日子不及的年頭,也要吃雜面涼面。當然,夏至面是必須吃的,不僅因為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據說這天吃了長面條,人也一定會長壽。那時,母親的手搟面條是出了名的,不僅搟的面薄均勻,且刀切的精細均勻,煮熟后用剛從井中取回來的水撈面,用鮮紅的胡蘿卜咸菜末、嫩綠的黃瓜絲、雪白的蒜泥、噴香的炸面醬雞蛋鹵、金黃的芝麻鹽、和銀白透亮的面條兒調均勻,那真是好吃極了!那個時候,每逢夏至,我都會趕回家吃母親的手搟涼面。母親過世后,無論在哪里工作,每逢夏至日妻子都會模仿著母親的手搟面,讓我吃一頓“六碰頭的夏至面”。每到這時,我就想起母親打麥推磨磨面搟面忙碌的身影。
??? 季節(jié)之手不饒人,年復一年,她把白晝拉長,又把白晝拉斷?!俺赃^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但無論走到哪里,家鄉(xiāng)那“六碰頭的夏至面”,是我永遠吃不短的長長的思念……
??? 盧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