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彬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北洋機器制造局毀于火。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以“練兵必先制械”為由,開始在德州興建新廠,廠名仍沿用“北洋機器局”。
晚清袁世凱初建兵工廠
“德州兵工廠”初名為“北洋機器制造局”,廠址在城西運河東岸名為“花園”的地方。具體方位:南起老上碼頭村、北到新上碼頭村,南北長約1000米,東起快水口、西至運河岸,東西寬約600米,總占地面積約56.7公頃。它東臨火車站、西枕京杭運河,南至運河故道、北至新上碼頭村,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yōu)越。
德州“北洋機器制造局”自1902年秋開始動工,經兩年的施工建設,于1904年8月主體工程建成,10月正式開工投產,計投資白銀45.2萬兩。
該局建成后,有“機器廠、快槍子廠、新槍子廠、無煙藥廠、棉花藥廠、鏹水廠、桿彈筒子廠、木工廠、淋硝廠、鑄鐵廠、熟鐵廠、鍋爐廠”等十二個分廠。1907年,又擴建廠房113間、辦公樓一座、紙盒廠(造紙廠)、造酒坊等設施和分廠。至此,它的廠房達635間,辦公用房和庫房485間。1909年,又擴建了兩臺鍋爐和兩臺發(fā)電機,全廠均安裝了電燈——這是德州第一批電燈。并在廠東南方建了彈藥庫(南陳莊東北,現(xiàn)市糧食局倉庫附近)。
該局主要產品有:“七九”子彈(國產漢陽造步槍使用)和“六五”子彈(日產步槍使用),以及自用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及無煙藥等半成品。廠里的設備一部分由德國和英國進口,一部分是“天津機器局”損壞的設備修好后搬遷來的。
該局每年經費需銀44萬兩,自1902年建局到1907年期間,其經費在三個海關的稅收中提取后,直接解交德州北洋機器制造局。1908年,改由海防支應局按各項用途額發(fā)給銀兩。清朝末年,德州北洋機器制造局須造呈《收支銀兩大數(shù)四柱報銷息單》,將本年經費分別呈報陸軍部、度支部核銷。
該廠的產品質量優(yōu)良,據(jù)說,這里生產的各式槍彈,從未出現(xiàn)過“臭火”現(xiàn)象。每年可制造“六五”子彈六百萬粒,“七九”子彈四百萬粒。
該局設文案處、收支處、報銷處、駐津收支處和轉運所等10余個機構。全局總人數(shù)最多時達5000多人。這是南運河邊最大的唯一的國有軍工企業(yè)。
民國時改名“德縣兵工廠”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后,該廠歸陸軍部管轄,改名為“德縣兵工廠”。
1915年6月,北洋政府設督辦兵工廠事務處,德縣兵工廠改由督辦兵工廠事務處管轄。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但德縣兵工廠歸陸軍部軍械司管轄。
這時該廠負責人稱“督理”,1914年改稱“總辦(將軍銜)”,各分廠負責人稱“主任”。
當時每天能生產“七九”、“六五”子彈各二萬粒,全年可生產一千二百萬粒,年需經費55萬元。所有生產原料均由天津轉運局有專人負責運來德縣。
該廠工人多數(shù)來自周圍農村,也有一部分來自德州城里。1915年謝邦清任廠總辦時,大量減員,至1924年僅剩1700余人。減員的主要原因是:經費無保證且拖欠工食費,故工人自動辭職較多 (僅1924年就有百余人辭職)。
根據(jù)1921年3月份該廠的工資表可知:當時總辦月薪500元,材料處長140元,審驗處一般人員12元,普通工人月工資5元左右,只能勉強維持個人生活。
在亂世中存在22年后消失
袁世凱去世后,“德縣兵工廠”成了各派系軍閥爭奪的焦點。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馮玉祥強行將“德縣兵工廠”的部分機器拆走,建起了他自己的隨軍修械所。
1925年秋,奉系軍閥張宗昌進入山東,當起了山東督軍。因張宗昌把德州以南劃為他的勢力范圍,德州以北則屬于奉系軍閥李景林的勢力范圍。故1926年2月,張宗昌將該廠一些重要的機器設備遷到了他管轄的濟南新城兵工廠。德縣兵工廠的工人被遣散到濟南、漢陽、鞏縣等地的兵工廠,北洋機器制造局(德縣兵工廠)正式停辦。
隨之,工廠內剩余的機器設備全部被各路軍閥搶光。但“德縣兵工廠”的車間、房舍等都較堅固,故工廠停產后,便成了各路軍閥的駐軍營房。
至此,“德縣兵工廠”的專用碼頭、專用鐵路線也廢棄了。因該廠的專用鐵路線靠近運河碼頭,安徽人關良辰便從國家鐵道部門買下了原“德縣兵工廠”這段鐵路的使用權,建立了德州“福記碼頭”(現(xiàn)在老發(fā)電廠南)。
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德州城后,也把這里當成了他們的兵營,修建了軍馬場并搶占了德州“福記碼頭”。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國民黨軍隊又駐扎在這里。這期間,原“德縣兵工廠”的部分房舍因無人居住和管理,遭到了嚴重破壞。
1946年6月11日德州解放,6月19日兩萬居民歡聚兵工廠,召開大會慶祝德州解放。之后解放軍也在這里設立了營房,德州火車站的行車公寓、職工子弟小學等也入住了這里。
隨之,在轟轟烈烈的新中國建設高潮中,各類公司、倉庫、搬運隊、小商鋪及民居,也伴隨著德州港口的興起而齊集于此地,德州城便有了“新港街”。
時至1966年,這里成了山東省著名的現(xiàn)代化內河港口,即“山東省交通廳衛(wèi)運河航運局德州港”。
“德縣兵工廠”存在了22年,在清末民初戰(zhàn)事頻仍、災荒連發(fā)的時代,它解決了萬余人的生活問題。也曾促進了德州城的經濟發(fā)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