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貞墓碑>>金石史上的珍寶
高貞墓碑是已發(fā)現(xiàn)的高氏碑刻中刻制時間較晚的碑刻。據(jù)民國二十四年(1935)《德縣志》載:“高貞 碑 , 北 魏 正 光 四 年(523)立,清嘉慶十一年(1806)由城北第三屯出土,孫淵如觀察移置學(xué)宮。并鐫跋語及李斯篆29字于碑陰?!?BR>高貞碑的碑文如今已殘缺不全,碑陰的跋語及篆書銘文,都還清晰可識。此碑高2.22米,寬0.98米,厚0.185米。碑額為古篆陽刻,共4行,每行3字,即“龍驤將軍營州刺史高懿侯碑”。碑文楷書,共24行,每行46字,字跡完好率為70%。清乾隆進士孫星衍囑托精通書法的嚴(yán)可均(字景文,嘉慶舉人,文字學(xué)家)將自己收藏的“泰山刻石”拓本銘文,用雙鉤法臨摹下來,刻在高貞碑之陰。孫星衍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讓高貞碑這件金石史上的稀世之寶,“以永其傳”。
北魏高貞碑,在我國碑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和北朝的張猛龍碑,洛陽的龍門二十品,稱為我國北魏時的三大名碑。他的拓本,上可追溯到宋代,分布遍及全國,并遠(yuǎn)及日本、朝鮮等國。歷代金石碑帖,都把它收錄在內(nèi)。正是由于其獨特的價值,所以高貞碑自出土以來,歷經(jīng)坎坷,一些金石愛好者,經(jīng)常拓取碑文,分贈親友。天長日久,碑面受到嚴(yán)重?fù)p傷。
1924年直奉戰(zhàn)爭期間,高貞碑因德州學(xué)宮成為駐軍場所而無人看管。1928年,北伐軍進駐德縣,這幢碑被遷至民眾教育館。七·七事變后,又被遷至偽德縣民眾教育館。1946年德州解放后,該碑被固定存放在德州市圖書館。上世紀(jì)50年代末,有人想把它改造成過門石,硬將高貞、高慶2碑從中間砸斷,幸得有識之士加以阻止。改革開放后,德州市圖書館把破碎的高貞碑用水泥粘合好,在院中修建了碑罩,對其保存陳列。1983年轉(zhuǎn)藏于山東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此碑新舊拓片甚多,故宮博物院藏有初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