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玉友本報通訊員鄧吉收
鄧廣鐸
今日黑鐵山(資料圖)
鄧廣鎮(zhèn) 1936年攝于濟南
臨邑縣城南5公里的齊家莊,上世紀出了個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史學大師鄧廣銘,其實,鄧家更為人稱道的是鄧廣銘的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光榮犧牲,為國盡忠。鄧廣銘的父親鄧躋堂(1862—1923),是清朝貢生,早年在濟南的大戶人家教書,后回鄉(xiāng)辦起鄉(xiāng)村小學。鄧躋堂夫婦先后生育了6個兒子(老三夭折)。老大鄧廣鐸,老二鄧廣銘,老四鄧廣鎮(zhèn),老五鄧廣鍵,老六鄧廣錫,兄弟5人不僅勤奮好學,成績優(yōu)異,而且志向遠大。其中,鄧廣銘青年時期就讀于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后考入北大。在北大師從胡適、傅斯年、陳寅恪先生,是20世紀中國宋史研究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被譽為“宋史泰斗”“一代宗師”。鄧廣鍵,在本縣簡易師范畢業(yè),1937年隨一批流亡教師到重慶任驛站職員,1947年到北京任醫(yī)學院職員,直至1964年病逝。鄧廣鐸、鄧廣鎮(zhèn)和鄧廣錫,于1937年至1941年間相繼犧牲在抗日戰(zhàn)場上。他們的英雄壯舉,在齊魯大地上,譜寫下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一門三英烈”的光輝篇章。
鄧廣鐸:被漢奸所害的抗日區(qū)長
鄧廣鐸幼時讀過幾年村塾,為分擔父母壓力,他作為長兄甘心在家務農。1923年父親鄧躋堂去世,20歲的鄧廣鐸更是成了四個弟弟的依靠。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思想傾向革命,1928年5月,日軍在濟南制造了“五三慘案”,為了抗日,他加入了國民黨。后來,因反對臨邑縣國民黨頭目的腐化行為,他被開除出國民黨。鄧廣鐸積極支持弟弟們的革命活動。他除了肩負起全家的生活重擔,還要供弟弟們上學,經(jīng)常入不敷出,以至于賣掉牲口,甚至負債累累,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得不把幾十畝薄田都典當出去。
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他被我臨邑縣抗日政府任命為二區(qū)區(qū)長,在縣長徐尚武的直接領導下,積極從事抗日斗爭。當時區(qū)政府所在地是城南清涼店。漢奸于心嶺在杜家莊設據(jù)點后,曾多次派人誘說他去杜家莊任日偽區(qū)長,均被其嚴詞拒絕。于心嶺惱羞成怒,懷恨在心,揚言要加害于他。
由于清涼店與日偽據(jù)點太近,我抗日區(qū)政府只好遷去他村。區(qū)政府主要任務是為八路軍籌集錢糧和槍支彈藥。當時,鄧廣鐸利用親戚關系為八路軍搞到不少糧餉子彈。
1941年9月,他因高燒吐瀉,被人送回齊家莊養(yǎng)病。病情稍愈,10月8日,他到1.5公里外的華嚴寺趕集理發(fā),不料被于心嶺部下盯梢。趁他理發(fā)之際,幾個漢奸一擁而上,用棍棒、榔頭將他毒打致死。時年37歲。
鄧廣鐸被害后,于心嶺又對他家進行了兩次搶劫,揚言要把八路軍家屬斬草除根。1943年臘月二十九日,于的手下還把他10多歲的大兒子和侄子抓到偽鄉(xiāng)公所,后經(jīng)人打點說情才放人。此后幾年,他的家屬一直流亡在外,不得安生。
鄧廣鎮(zhèn):參加黑鐵山起義,犧牲于“太河慘案”
鄧廣鎮(zhèn),字甫晨。他在本縣讀完小學后,于1925年考入省立第一師范。當時的第一師范是一個革命氣氛很濃厚的學校,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王盡美就曾在這里就讀。鄧廣鎮(zhèn)入校后于當年就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入黨。在學校里,他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和同學高元貴一起組織“進步書籍販賣部”,秘密售賣由上海寄來的進步書籍。1927年11月,為抵制學校的封建作風,他和王幼平、高元貴等人組織學生進行罷課斗爭,后來發(fā)展為驅逐反動校長李某的運動,遭到軍閥張宗昌的鎮(zhèn)壓,被開除學籍。這次學潮,盡管有40余名學生被開除,黨在學校的革命活動受到重挫,但鄧廣鎮(zhèn)絲毫未喪失斗志,反而愈挫愈勇,他走到哪里就把革命道理宣傳到哪里。1928年8月,張宗昌在濟南的反動統(tǒng)治被推翻,他和其他同學得以重返學校,繼續(xù)學習。
1932年,鄧廣鎮(zhèn)從第一師范畢業(yè)后,先后在濟南東關茂雅坊小學、日照中學、濟陽中學和長山中學等校任教。在此期間,他經(jīng)常編寫一些抨擊舊社會的文章,發(fā)表在上海等地的刊物上,其中有《賣晚報的童子》《砸石子的姑娘》等。他還受組織委托,時常為黨組織傳遞秘密文件和革命書籍。據(jù)他的大兒子鄧繼沛(1928年生)回憶,小時候經(jīng)常幫父親偷運文件、宣傳品,有時把物品藏在褥套里或驢褡子里。有一次,要從濟南向城外帶書,鄧廣鎮(zhèn)買了兩個薄木盒,底層放書,上層放點心,過檢查哨時,他主動打開盒子,請哨兵們吃點心。眼看第一盒快吃光了,他趕快又打開第二盒,哨兵抓了兩塊就放行了。1934年冬,鄧廣鎮(zhèn)不慎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在北平的鄧廣銘聞訊后,趕到濟南和黨組織一塊積極營救,才得以出獄。
1937年,鄧廣鎮(zhèn)在長山縣中學任教,因校長馬耀南傾向共產(chǎn)黨,他一邊教學一邊積極宣傳我黨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省委派剛出監(jiān)獄的姚仲明,以及從延安來的紅軍干部廖容標和原在魯北特委工作的趙明新來到長山中學,在此秘密開辦游擊訓練班,為拉隊伍做準備。
1937年12月下旬,日軍占領膠濟鐵路西段,24日,日機轟炸長山縣城。姚仲明、廖容標當即率領長山中學60余名師生奔赴原長山、桓臺、臨淄三縣交界處的黑鐵山。次日,游擊訓練班的學員也紛紛趕來。26日,100多名師生、訓練班學員、青年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宣布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廖容標任司令,姚仲明任政委,趙明新任政治部主任。
第五軍成立后,采取機動靈活的戰(zhàn)術打擊日寇。1938年1月中旬,他們突襲長山縣城,消滅了日軍剛剛扶持起來的偽政權和反動武裝;而后又在小清河擊沉日軍巡邏艇一艘、殲敵12人,其中一名旅團長,一名聯(lián)隊長,一名高級參謀,并擊沉日軍汽艇一艘,給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當頭一棒,大長了我抗日軍民的志氣;后又血戰(zhàn)白云山。通過這三次戰(zhàn)斗,打出了第五軍的軍威,慕名參軍的越來越多,隊伍發(fā)展到了6000余人。1938年夏季,第五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馬耀南任司令,姚仲明任政委,紅軍將領楊國夫任副司令,鮑輝任政治部主任,全支隊約5000余人。同年底,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鄧廣鎮(zhèn)任該支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他經(jīng)常深入群眾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動員群眾參軍、支前;在部隊積極開展靈活多樣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娛活動,用以鼓舞斗志,活躍部隊的文化生活。
1939年3月,駐扎在魯北清河地區(qū)的第三支隊,奉中共山東分局之命,選派政治部主任鮑輝、特務團團長潘建軍、宣傳科科長鄧廣鎮(zhèn)等62人前去魯南“山東抗日軍政干部學?!焙脱影病翱谷哲娬髮W”學習。由營長呂乙亭率第四、第七兩個連200余人的八路軍護送。博山縣太河村是途中必經(jīng)之地。駐守山東的國民黨頑固派秦啟榮部,在蔣介石“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蠱惑下,急切為反共“建功立業(yè)”,伺機襲擊我八路軍抗日武裝。為避免我軍途經(jīng)太河時,與駐守在這兒的秦啟榮手下王尚志部引發(fā)沖突,鮑輝在我軍還未到太河之前,就派人前去王尚志部取得聯(lián)系,說明意圖,王尚志表示可以通過。哪里想到,王尚志將此消息報于秦啟榮后,兩人背信棄義,暗地設下毒計。
3月30日凌晨,我軍270余人自井筒村列一縱隊出發(fā),四連做先鋒,七連做后衛(wèi),中間是受訓干部。當隊伍到達離太河村約4公里遠的同古村時,從太河方向來了四五個騎馬的人,便衣短槍,徑直攔住去路,自稱是王尚志的聯(lián)絡員,要我軍停止前進,等待答復。大約過了2個小時后,他們又來傳達上司命令,要我軍沿著太河村西圍墻通過。
太河村南北狹長,周圍有一丈多高的石圍墻,圍墻與淄河之間,是一條三四米寬的通道,我軍在中午時分來到村西北角,順著狹窄通道往南走,就聽到圍墻上有人不懷好意地吼叫:“老鄉(xiāng)啊,太累了,歇息歇息再走吧!”營長呂乙亭果斷命令部隊“肩槍”,宣傳科長鄧廣鎮(zhèn)借機引領大家高唱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呼喊口號:“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并繼續(xù)前進。當大部分人員走到太河村西門外的圍墻下時,一挺挺機關槍突然從圍墻上露了出來。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敵人,居高臨下,用猛烈的火力將我軍壓制在毫無遮擋物的狹窄河灘上,帶領尖刀班走在最前面的呂乙亭營長當場中彈犧牲。
在這危急時刻,鮑輝、潘建軍及鄧廣鎮(zhèn)仍然采取克制態(tài)度,命令部隊“不要還槍”,并且向圍墻上的敵人高喊:“槍口不要對內!”“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是正義的呼聲不但沒有喚醒敵人已經(jīng)泯滅的良心,敵人反而越發(fā)喪心病狂。隨后太河村西門大開,村內敵人與南山、北山、西山的敵人從四面向我軍包抄過來。四連長許子敬與受訓干部孫曉東等果斷向東南方向突圍,打開一個缺口,率領38人沖出重圍,其中包括5名受訓人員。沒有進入西圍墻下的后衛(wèi)部隊20多人,也從河灘上迅速突圍出去。除60余人脫險外,鮑輝、潘建軍、鄧廣鎮(zhèn)、張林、陳大學、趙華川、徐效禮、張琴書等210名干部、戰(zhàn)士都落入敵人的魔掌。
狡詐陰險的王尚志邀功心切,找來叛徒宋雨田、李蔭亭,讓其從被俘人員中指認八路軍干部。鄧廣鎮(zhèn)和鮑輝、潘建軍等人面對敵人的引誘威逼、軟硬兼施,威武不屈,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地怒斥了宋、李二人叛變革命、背信棄義、破壞抗戰(zhàn)的罪行,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人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氣節(jié)。最后,敵人黔驢技窮,兇相畢露,為了掩蓋其罪行,先是把鄧廣鎮(zhèn)和鮑輝、潘建軍3人帶走,于當夜押到太河村東門外秘密殺害。鄧廣鎮(zhèn)犧牲時,年僅29歲。其他被俘八路軍干部,同樣是英勇不屈,誓死不降,后來也被殘忍殺害。其余戰(zhàn)士,或被遣散,或被殺害。這就是震驚全國的“太河慘案”。
1939年4月上旬,忍無可忍的八路軍遵照中共中央“對一切頑固分子的無理進攻,必須以嚴重態(tài)度對待,堅決進行反擊,堅決消滅之”的指示精神,組織兵力對王尚志部進行反擊,殲王尚志一部。王率其殘部南逃,到臨朐鹿皋一帶躲藏。八路軍隨后收復了太河村等地。隨后,在太河村勝利會師的全體指戰(zhàn)員和當?shù)厝罕娫谧秃訛┥险匍_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憤怒聲討秦啟榮、王尚志有預謀、有計劃地伏擊我受訓干部和護送部隊的滔天罪行,沉痛悼念捐軀烈士,誓為他們報仇雪恥。
“我們生長在長白山下,我們戰(zhàn)斗在黑鐵山旁,我們的隊伍像長白山一樣雄壯,我們的意志像黑鐵山一樣堅強……”鄧廣鎮(zhèn)犧牲后,由他生前作詞的《三支隊進行曲》在三支隊廣為傳唱,激勵戰(zhàn)士們踏著烈士的血跡同敵人血戰(zhàn)到底。
太河慘案的罪魁禍首最后都沒有好下場。1943年秋天,八路軍攻打安丘縣敵據(jù)點,惡貫滿盈的秦啟榮被八路軍復仇的子彈當場擊斃;雙手沾滿八路軍指戰(zhàn)員鮮血的劊子手王尚志,為逃避八路軍的打擊投降了日寇,成了徹頭徹尾的漢奸,1947年病死,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1960年初,為紀念“太河慘案”的烈士們,將在太河村修建的金雞山水庫更名為太河水庫。1984年6月28日,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太河慘案”紀念地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8月,淄博市人民政府在太河水庫附近,建起一座“太河慘案死難烈士紀念碑”,石碑上面鐫刻著鄧廣鎮(zhèn)等死難烈士的名字。
鄧廣錫:別妻離家殺日寇,英雄血染黃河岸
1937年鄧廣錫只有19歲。父親去世后,在幾位哥哥的照料下,他讀完初級小學,又輾轉繼續(xù)求學,在幾位哥哥的影響下,他立下為民族解放獻身的宏愿。日寇占領家鄉(xiāng)時,新婚燕爾的他參加了一支由青年學生組織起來的抗日隊伍。這支隊伍只有幾十人,手里只有破舊的武器,僅接受了一些簡單的軍事訓練,就走上戰(zhàn)場,在臨邑縣城南清涼店伏擊日寇。因缺乏戰(zhàn)斗經(jīng)驗,再加上寡不敵眾,這一仗傷亡慘重。不久,又在齊河境內的黃河沿岸,同日寇展開了一場遭遇戰(zhàn),鄧廣錫不幸壯烈犧牲,為民族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鄧廣鐸、鄧廣鎮(zhèn)、鄧廣錫兄弟3人,為了民族解放,舍身報國。其浩然正氣,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