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齊河縣志》中對“郝氏四子”進行了記載。
在清中期山左詩壇上,活躍著齊河縣孫耿街的郝允哲以及他的弟弟郝允秀、女兒郝秋巖、兒子郝筨4位有成就的詩人,被時人稱為“郝氏四子”。該家族于明洪武年間由棗強遷往齊河,據(jù)說宋元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史學(xué)家郝經(jīng)是其祖先,著有《續(xù)后漢書》、《春秋外傳》等著作。明代天啟、崇禎年間,該家族又出過詩人兄弟郝炯、郝焜,有《甌香館文集》、《甌香館詩集》傳世,1933年《齊河縣志·鄉(xiāng)賢志》中都有傳記。從詩學(xué)成就看,清中期郝氏四子的出現(xiàn),則使這個家族的詩歌水平達到最為輝煌的時期。清末著名齊魯鄉(xiāng)土學(xué)者王培荀在他的 《鄉(xiāng)園憶舊錄》中稱贊道:郝氏“一門風(fēng)雅,吾濟后來稱詩者歸焉”。道光十三年(1833)齊東縣(今鄒平縣)學(xué)者李玉清,將他(她)們的詩匯集到一起刻印,書名《郝氏四子詩》,共10卷,現(xiàn)被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三集41冊。它的基本內(nèi)容為:(1)深柳堂遺詩1卷,郝允哲撰;(2)水村詩集2卷,郝允秀撰;(3)碧梧軒吟稿1卷,郝秋巖撰,郝筨輯;(4)蘊香閣詩鈔1卷,郝秋巖撰,郝筨輯;(5)恤緯吟1卷、續(xù)抄1卷,郝秋巖撰,郝筨輯;(6)愛吾廬初集1卷、續(xù)集1卷、余集1卷,郝筨撰。 《郝氏四子詩》是我們了解郝氏詩人群的主要歷史資料,研讀這些詩文,大致可以勾勒出郝氏四子的人物形象。
新穎突兀的郝允哲
郝允哲(1736--1784),字圣陪,號鏡亭,齊河縣孫耿街人,現(xiàn)為齊河縣表白寺鎮(zhèn)孫耿村。乾隆三十年 (1765)拔貢,乾隆四十年(1775)考中進士。由于身體原因,還沒有來得及出仕做官即卒。王培荀《鄉(xiāng)園憶舊錄》說他“穎悟好學(xué),以詩名齊魯”。1933年《齊河縣志》說他“性成孝友,除事親、讀書外,不知其他。早歲以詩名齊魯間”。郝允哲及其弟弟郝允秀,經(jīng)常與歷城周永年(《四庫全書》子部總編)、平原董元度、淄川張廷敘、新城王祖昌等齊魯著名詩人切磋技藝。郝允哲與郝允秀弟兄幾個本來是跟隨濼口申清川先生研讀經(jīng)書,沈先生卻發(fā)現(xiàn)他們的詩才超群,嘗在寄給郝氏兄弟的信中說:“吾門如林,汲之研經(jīng)。吾子之詠詩,可稱兩絕。他日可以張吾軍,其見重師門”。后來郝允哲建立義塾,每日親自講課授藝。 1933年《齊河縣志》說他,歷數(shù)寒暑,躬耕不輟。郝允哲因病早逝,年僅49歲,有《深柳堂遺詩》、《延綠堂詩稿》、《佛山同聲集》等書傳世;其中《深柳堂遺詩》被收入《郝氏四子詩》。王培荀《鄉(xiāng)園憶舊錄》收錄郝允哲的《泰山雜詠》詩6首,對泰山的“櫻桃園”、“回馬嶺”、“御帳巖”、“半山亭”、“天門山”、“白云洞”6處景點各賦詩1首。
質(zhì)樸率直的郝允秀
郝允秀(1741-1811),字水村,號寅亭,允哲胞弟。 14歲即工詩,19歲刻有 《拾翠囊詩》。后讀書濟南龍洞寺,于佛峪筑“松露書屋”,在研讀經(jīng)學(xué)的同時,著有《松露書屋詩集》等,大多是吟詠龍洞佛峪讀書生活的作品。 37歲援例成為廩貢生,先后到堂邑、嶧縣、陵縣、邱縣、萊蕪、壽張、陽谷等縣任教諭,特別是任堂邑縣教諭8年成績顯著。堂邑縣自雍正初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1780)的80年里,沒有人中過舉人。郝允秀任堂邑縣教諭后,采取多種措施予以振興該縣教育。 8年之中,該縣考出舉人4名,創(chuàng)造了百年中的奇跡。全縣尊師重教蔚然成風(fēng),學(xué)生間發(fā)奮讀書立志科舉。晚歲家居,著書自娛,雖年逾古稀,仍是晨昏一編不去手。曾搜集選編《濟南名士詩抄》,不下萬余首,惜未刊行。卒于嘉慶年間,壽70。郝允秀一生著有《拾翠囊集》、《松露書屋詩稿》、《水村詩集》、《水竹居詩集》、《五代史絕句》、《廣齊音》、《濟南雜詩》、《濟南名士詩鈔》、《濟南名士小傳》等。1933年《齊河縣志》載其《邑中雜詠》和《薄暮訪環(huán)翠園舊址》、《詠王秋娘》詩6首,錄有他的 《祝阿雜詠》8首,對 《野井》、《耿濟渡》、《晏子邑》、《飲馬池》、《看花臺》、《綿駒故里》、《隱城》、《房家園》,分別進行了景物描寫。 《山東文獻集成》第二集第34冊(4),載有他的《松露書屋詩稿》8卷和《水竹居詩集》2卷。他十分尊重歷代齊魯詩人,有《答人詢濟南歷代詩人》詩40余首,闡述了他個人對歷代濟南詩人詩風(fēng)演變的理解。王培荀的《鄉(xiāng)園憶舊錄》,載有其吟詠東方朔、房豹、明余慶等10名齊魯鄉(xiāng)賢的詩,每位鄉(xiāng)賢各占1首。
哀婉而率真的郝秋巖
郝秋巖(1778--? )是郝氏四子中的唯一一位女性,其詩才成就最高。但年僅7歲時,她的父親郝允哲便去世了,這僅僅是年幼的小秋巖悲苦命運的開端。 24歲那年,郝秋巖嫁給了齊東縣大張村的張醒堂(今鄒平縣臺子鎮(zhèn)大張村)作繼配,婚后的郝秋巖“相夫子以持家,奉孀親而視膳”。結(jié)婚不久,他們有了自己的兒子張可觀,兒子聰明伶俐,活潑可愛。雖然丈夫在江浙一帶作一個小官,但她“五紋刺繡憐嬌女,七字吟詩教幼男”,畢竟也與丈夫詩文唱和、琴瑟相諧地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不幸的是,結(jié)婚4年后丈夫去世、8年后兒子夭折,詩人在孤苦伶仃中和著淚水度過了她的后半生。
郝秋巖用畢生心血凝聚而成的 《秋巖詩集》3卷,收入詩作213首。其中《碧梧軒吟稿》1卷,有詩98首,是閨中之作;《蘊香閣詩草》1卷,有詩75首,是出嫁后的作品;《恤幃吟》1卷,有詩40首,是夫亡子夭后的晚年作品。她的《碧梧軒吟稿》,語言清麗明快,天真盡現(xiàn)。她在《秋桐》中寫道:“開窗望秋月,坐對雙梧影。斜風(fēng)自西來,落葉滿金井。百尺棲風(fēng)干,榮落在俄頃。忽憶淵明詩,悚然發(fā)深省”。其《天道》是郝秋巖在兒子張可觀夭折以后,痛定思痛時的長歌當(dāng)哭之作:“天道茫茫未可圖,忍將夭壽問洪爐。髧髦已抱千秋恨,付托終慚六尺孤。早是童年隨幻化,何須七月識之無。泉臺骨肉如相見,應(yīng)念人間淚眼枯”。徹入骨髓的痛苦,有時簡直讓人不忍卒讀。
令人感奮不已的是,時任齊東縣知縣的時銘,曾感嘆“女史傳家學(xué),遺經(jīng)淑厥躬。才華謝道韞,孝行叔先雄。石破天奚補,鵑啼血已紅”,對她的詩才予以廣泛宣傳;道光年間的濟陽知縣李若琳,因母親與郝秋巖有著同樣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在一次偶然的鄰邑采風(fēng)中,得知了齊河才女郝秋巖及其出類拔萃的詩作,自己在感動喟嘆之余,決定捐俸付梓刊印其詩,以傳于后,并親自為《秋巖詩集》作序。
1933年《齊河縣志》載有郝秋巖的《飲馬池懷古》、《大風(fēng)霧歌》、《閱邸抄諸蒙古王祝覲之時,川帥勒大將軍奏生擒教匪首逆王三槐內(nèi)外臣僚蒙恩優(yōu)渥作絕句二首以志喜》、《偶成五律二首》、《自祝阿返固均漫成》、《楊花詩》、《陳烈女詩》、《城武陳氏兩節(jié)婦詩》、《擬題何太孺人寒燈課讀圖并序》等詩12首。王培荀《鄉(xiāng)園憶舊錄》載有她的《海鹽貞女行,挽郁太孺人并序》、《寄贈章丘馬小姊并序》和《歷下韓氏雙孝女詩并序》3詩。
凄楚而艷麗的郝筨
郝筨(生卒年月不詳),字君實,號餐霞,郡增生。李玉清在他的 《郝氏四子詩序》中說,“餐霞以諸生困場屋,郁郁不得一第”。與其姐郝秋巖學(xué)詩于宋湘皋 (德州宋弼之子)及叔父郝允秀。 1933年《齊河縣志》說他“以詩名嘉、道間”。郝筨不僅詩寫得非常好,文章也寫的非常好。他就靠著一手好文筆,在南方做了好多年的小吏。他傳世的作品有《愛吾廬詩集》四卷,《漱芳集詩》等等。淄川詩人張廷寀認(rèn)為郝筨的詩 “源本義山,托體風(fēng)騷,庶乎近者”。就是說郝筨為詩的風(fēng)格像李商隱一樣,他的詩就像 《國風(fēng)》和《離騷》再現(xiàn)于當(dāng)時一樣。王培荀的《鄉(xiāng)園憶舊錄》載其贊美和描寫粉麗佳黛的詩《慘春詞》和《贈姚姬阿翠》,其辭艷麗凄楚,為同素材詩歌之冠。郝筨曾在他的 《答客詢吟況》中說:“疑有鬼神助,高吟得未曾。詩懷涼似水,人影瘦于燈。泥古吾何敢,趨時愧莫能。只應(yīng)耽寂寞,筆硯是良朋”。意思是說,我寫詩啊就像有鬼神相助一樣。自己詩歌的風(fēng)格像水一樣那么涼,因為他這個人生境遇不好,人影瘦于燈。向古人學(xué)我不敢,向時賢學(xué)我又無能。因此只好處在這種寂寞的環(huán)境里邊,以筆硯為友。我們從他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來,郝秋巖一家人,都是把詩視作自己生命的。郝筨不僅自己寫詩出書,還為父親和叔叔整理詩集,為姐姐搜集編排詩文,在傳播家庭詩學(xué)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他曾為父親整理出版 《深柳堂遺詩》、《延綠堂詩稿》,為叔父郝允秀整理出版《水村詩集》,為姐姐郝秋巖收集編排《碧梧軒吟稿》1卷,《蘊香閣詩鈔》1卷, 《恤緯吟一卷續(xù)抄》1卷。郝筨自己流傳于世的詩作有,《愛吾廬詩集》4卷和《漱芳集詩》1卷。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