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青
前幾日回老家,見院里的香椿已長出新芽。短的寸許,長的已有半拃。它們從光禿禿的枝杈頂端怯生生地冒出來,暗紅色的莖葉上似乎還帶著細絨,正是最鮮香可口的時候。我和妹妹便搬了凳子來,想掰一點嘗嘗鮮。母親卻極力阻止,說椿芽還太嫩呢,等長大些再摘。
妹妹笑母親小氣,說:“不過是因為鄉(xiāng)下地溫低,院子里的香椿樹發(fā)芽晚些,其實城里賣香椿的早就滿大街都是了。再等幾天,香椿芽都變成香椿枝了,還咋吃??!”但我是理解母親的。因為我清楚地記得那氤氳在我童年里的椿芽香。它豐盈著我們貧瘠的餐桌,讓一年四季寡淡的日子都擁有美好的滋味。
以前在農(nóng)村,每家房前屋后都會栽幾棵香椿樹,但香椿的嫩芽卻都是不舍得掰的。至于像炸香椿魚、香椿炒雞蛋等這些“高檔”菜更是鮮有人做。各家都是等到香椿紫紅漸綠,莖尚脆嫩時,才摘下來洗凈晾干。然后菜刀上陣,連莖帶葉一通切剁,邊剁還邊往香椿上撒鹽。“咚咚噠噠”的聲音從這家跑到那家,從東邊胡同躥到西邊胡同……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就像是大家在合奏一首歡快的春天暢想曲。
剁碎的椿芽香味濃郁。把它晾干后裝進干凈的陶罐里,吃的時候抓一把——樣子像著了霜的綠茶。拿開水一澆,綠意盈盈,又咸又香,直接夾在干糧里或拌面好吃。爺爺牙口不好,母親便在小碗里沏一點香椿碎,再打一個雞蛋拌勻,給爺爺蒸“咸醬”吃。香椿咸醬軟嫩可口、容易消化,是爺爺專屬的下飯神器。
我上學時要自帶干糧咸菜。母親便在香椿碎里和上面粉,調(diào)成糊糊,下鍋煎成香椿咸餅,再切成均勻的菱形塊讓我拿到學校吃。香椿餅方便攜帶,且不易變質(zhì);吃飯時把學校大灶上熥好的饅頭一掰兩半,中間夾上片香椿餅,大口咬下去,那叫香??!
印象中很多年,墻角那只大肚子陶罐里都藏著掏不盡的“寶藏”。無論春夏秋冬,什么時候自家的小菜園里“青黃不接”了,一碗翠綠咸香的香椿便出現(xiàn)在餐桌上,讓簡單的粥飯變得有滋有味。
現(xiàn)在有了溫室大棚,香椿已不再是春天特有的美味。但母親還和以前一樣,總想儲存一些。而我,卻覺得如今的香椿無論怎么煎炸烹調(diào),都比不過記憶里的椿芽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