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佳
兒時,中秋節(jié)前后也是莊稼人秋收農忙的時候,但母親還是會抽出時間給我們烙月餅。晚飯后,母親端來簸箕,又拎來兩只瓷碗,坐在院子里挑紅豆,剝核桃。母親手里動著,嘴里還唱著歌謠。我和哥哥在院子里嬉笑打鬧,時不時偷抓一把核桃仁來吃。月兒圓圓,歲月悠悠。
入睡前,把紅豆泡在冷水里。第二天天蒙蒙亮,母親就起來和面。為提升口感,她會特意往面里打幾個雞蛋。然后,將浸泡了一夜的紅豆放入鍋中煮沸,再用小火慢燉。之后母親將煮好的豆子用手搗成豆沙。她用搟面杖搗一會兒,用鏟子翻一會兒,這個過程重復好幾遍,著急吃月餅的我,在一旁疑惑地問:“已經煮熟了,還要搗這么多遍嗎?”母親答道:“搗得細一點,吃起來才更軟糯呢!”最后將紅豆沙、核桃碎兒混在一起,再加上適量的紅糖和干面粉,拌一拌,月餅餡兒就成了。
母親將發(fā)好的面在案板上揉幾個來回,揪成小劑子,再搟成薄片,舀上滿滿一勺餡包住,壓成餅狀。接下來就是往月餅上刻圖案,先取一根麥秸稈,挨著月餅邊緣順時針扎一圈,漂亮的邊牙就出來了。然后在中間位置,用刀尖分別刻上“花”“好”“月”“圓”幾個字,再用幾顆麥粒在空白的地方,壓上一朵小麥花,這四個帶字的月餅是專門做給“月亮爺”的。母親說,要把最好的獻給“月亮爺”,用以感恩,祈愿來年豐收和幸福。此外,母親還會刻一些梅花、荷花、兔子等圖案。刻花時的母親,特別溫柔也特別有耐心,每一個經過她手的月餅就像被賦予了生命一樣,好看而鮮活。最后再撒上點芝麻,月餅就做好了。
將做好的月餅放進鍋里烤。等到一個個圓餅鼓起小肚子,臉上帶上小花花,月餅也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就往嘴里送,母親拍拍我的額頭說:“小饞貓,當心燙嘴!”皮薄餡厚,紅豆綿糯清甜,配上香脆可口的核桃碎兒,一口入肚,甜在嘴里,樂在心里。樸素濃郁的農家月餅味兒,甜蜜了我整個童年,那時覺得人間美味也大抵如此。
中秋味,最是母親做的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