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桿井(資料圖)
□宮玉河
隨著黃河水提供的灌溉之利和自來水的普及,曾經(jīng)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城鄉(xiāng)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井已經(jīng)罕見了。然而,自古以來,井和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無形中形成了濃濃的井文化,例如“背井離鄉(xiāng)”“井然有序”“臨渴掘井”“古井無波”等成語和典故就是井文化的體現(xiàn)。在平原縣城南26公里、張華鎮(zhèn)西南6公里處,有一個叫韓莊的村子,一口古井被完好保護(hù)下來。
古井位于韓莊村前街中段路南,青磚砌就,井深10米,井口直徑2.5米,水質(zhì)清澈甘甜,人稱甜水井,也叫“挑桿井”。此井即便是村中最年長的老人,也不知道是哪一年所建,又是哪一年在井口安了挑桿。此挑桿初為木質(zhì),長約10米,后換用鐵管,以一根高3米的木桿為支點(diǎn),挑桿一頭加鐵或石配重,另一頭拴長繩系上鉤子掛水桶下井取水。
上世紀(jì)80年代以前,人們用挑桿將水桶打滿水后,用扁擔(dān)挑回家。80年代以后,家家戶戶在自家院子里打了簡易壓水井,“挑桿井”基本閑置下來。1998年,村里組織人力對古井整修清挖過一次,3米以下的井壁未曾動過,很好地保留了古井原貌。2011年,村民韓洪光出大頭,村民出小頭,全村人集資用上了自來水,“挑桿井”更失去了用武之地。幾年前,村里圍繞古井建起了磚圍欄,把井口用兩塊水泥石板覆蓋起來。旁邊的挑桿,也被用鐵絲網(wǎng)圍了起來。
挑桿古叫“桔槔”。在古代,人們只能“鑿井抱甕而灌”,生產(chǎn)效率十分低下。后來,人們發(fā)明了桔槔提水灌溉。桔槔是用一長一短兩根直木做成,一根短木豎在井邊或河邊,一根長木用繩子橫掛在豎木上,橫木兩頭一端系重物,一端系長繩、掛鉤。汲水時,把長繩一端掛上水桶,讓水桶入井中灌滿水,然后把繩子放松,依靠另一端的重物壓力,將水桶提至井口或岸邊,所謂“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另外,還可以借助井邊的樹木為直木,只要用繩子和一根橫木就可以當(dāng)作桔槔了。桔槔又名“橋”,橋身是橫木,一頭是重物,一頭是水桶,十分形象。
據(jù)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人們已經(jīng)熟知并利用桔槔的杠桿原理了。
韓莊村建于明建文年間,原名劉集寨。后因疫病等原因,村子日漸蕭疏。清乾隆年間,韓姓從山東樂安(今東營廣饒市)遷移至此落戶,人丁興旺,遂以姓氏命名為韓莊村。
如今,井和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yuǎn)。然而,多少代、多少年積淀的井情結(jié)、井文化,卻如經(jīng)年美酒,愈加醇厚綿長。